商洛都市网,欢迎您!

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

网站关键词: 商洛都市网

竹篾生花:——探访竹林关镇非遗守艺人彭海朝

来源:时间:2025-04-29 10:28:41 阅读:-

供稿人:费重阳

秦岭南麓,竹林如海。在丹凤县竹林关镇丹水社区,57岁的彭海朝正跪坐在青石板上,双手翻飞间,竹篾化作翩跹的蝶。他身后琳琅满目的竹编艺术馆里,既有传统农具竹筛、背篓,也有嵌着“囍”字的婚庆花笼,更有造型别致的竹编灯饰与现代茶器,传统与创新的碰撞在此悄然生辉。

自幼患小儿麻痹症致残的彭海朝,16岁便骑着三轮车翻山越岭卖竹笼,彼时一个竹笼仅售5角钱。命运的转折始于2018年:镇政府将这位“行走需要双手撑地”的篾匠接入丹水社区,免费提供百平门面,并搭建电商平台助其开拓市场。如今,他创作的婚庆花笼单价达300元,年收入突破10万元,作品远销西安、天津乃至东南亚。

“腿不能动就动手、动脑子”,这位省级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竹编冠军坦言,40年篾匠生涯让他的指关节严重变形,但“每一道划痕都是与竹子对话的印记”。2023年,他的工作室被授予“商洛市非遗传承基地”,传统竹编正式步入艺术产业化轨道。

“以前编十个簸箕不如现在做一个艺术灯罩”,他指着展厅内标价2800元的竹编吊灯笑道。镇政府更以桃花节为契机,将其作品植入文旅场景,年接待研学游客超5000人次。

“老祖宗的手艺不能断”,如今他正尝试用短视频直播展示竹编制作,单条作品最高播放量突破50万次。镇政府计划投资建设竹编文化产业园,打造集原料种植、工艺研发、电商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。

2024年,彭海朝获评“陕西省乡村振兴带头人”,他的故事被写入商洛市中小学德育教材。正如镇党委书记所言:“一个小竹篓,承载的是文化自信,激活的是乡村内生动力。”在这位篾匠弯曲的脊背下,一场关于传统工艺复兴与残障群体自强的双重叙事,正在秦岭深处舒展新篇。



推荐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