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极端天气频发,处于防火转向防汛的关键期,竹林关镇通过构建"预判-预防-应急-保障"的全链条防汛体系,将"主动防御"理念贯穿防汛工作全过程,形成了一套具有示范意义的防汛减灾模式。 竹林关镇创新建立"四级网格"责任体系:镇党委书记统筹指挥、分管领导划片包干、包村干部下沉督导、村支部书记一线落实。通过制定《防汛责任清单》《指挥作战图》《风险分布图》"一单两图"机制,将全镇43个地质灾害风险点纳入网格化管理,镇村组干部落实"人盯人防险"包保责任制。如赵家庵村实施"三包三到户"(包组、包片、包户,责任到人、措施到位、保障到点),形成纵向贯通、横向联动的责任闭环。 该镇建立"三级储备"机制:镇级设立集中物资库,村级配备标准化防汛点,重点区域设置临时储备站。按照《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》,18个村(社区)配备卫星电话等20余类专业设备,生活物资可满足1146人3天需求。创新采用"集中采购+社会捐赠"模式,如赵家庵村通过帮扶单位支援补齐雨衣、方便面等消耗品缺口,建立数字化物资台账实现动态管理。 竹林关镇形成"双线演练"机制:汛前开展全域综合演练,汛期组织专项应急拉练。创新采用"情景代入式"演练,如模拟连续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时,重点检验预警传递、群众撤离、医疗救援等12个关键环节。通过演练修订完善《防汛应急预案》《集镇度汛预案》,细化出36项应急响应流程。 建立"天地人"立体监测体系:运用无人机巡查高危区域,网格员动态排查隐患。近期已排查整改风险点3处,劝导多位老人迁入移民安置点。实现"30分钟应急响应圈"。通过"线上+线下"宣传矩阵,覆盖群众5000余人次,群众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升。 探索"防汛+调解"双线工作法,如在2025年4月强降雨期间,村干部现场化解草莓棚排水纠纷,同步解决积水和邻里矛盾。建立"应急-重建"衔接机制,形成"抢险-安置-修复"完整链条。 通过以上系统性布局,构建起"预防为主、平战结合"的现代化防汛体系。这种将传统经验与科技手段深度融合的"先手棋"模式,为山区乡镇防汛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