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秦岭深处的商洛市丹凤县竹林关镇,一场场传统戏曲的悠扬唱腔与锣鼓铿锵,不仅唤醒了乡村的文化记忆,更成为连接群众情感、助力乡村振兴的纽带。近年来,竹林关镇与丹凤县剧团携手开展“戏曲进乡村”活动,让经典剧目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。 一、戏韵里的乡愁记忆竹林关镇自古便有“早春看大戏”的传统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每逢腊月,村民们便自发搭台唱戏,河南镇平县的曲剧团常驻于此,为方圆几十里的群众带来《三娘教子》《洪湖赤卫队》等经典剧目 。那时,戏台前挤满十里八乡的乡亲,锣鼓声、欢呼声此起彼伏,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。如今,虽然时代变迁,但戏曲仍是这里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。 二、丹凤剧团的下乡实践丹凤县剧团作为地方戏曲的“主力军”,近年来通过“戏曲进乡村”项目深入竹林关镇多个村落。2023年6月,剧团在南丈沟村演出花鼓小戏《亮拳》,以清廉文化为主题,通过情景剧形式展现党员干部的廉洁故事,让群众在欢笑中接受廉政教育 。2025年2月,剧团又在竹林关镇政府广场连演四天,从《三娘教子》的家长里短到《洪湖赤卫队》的家国情怀,传统秦腔与原创小品交织,吸引了上千名群众驻足观看 “以前在山里看戏要走几十里山路,现在戏台搭到家门口,连演四天不重样!”70岁的曹长万老人感慨道。搬迁至丹水社区的他还通过社区活动重拾乡情,与邻里共享戏曲盛宴 三、文化惠民的多元探索竹林关镇与丹凤剧团的深度合作,不仅限于传统剧目。2024年4月,东楼村邀请剧团上演音乐、舞蹈、戏剧等多样化节目,通过“文艺+民俗”的形式增强群众参与感 。同时,剧团注重年轻演员的培养,返聘退休艺术家口传心授,让《秦腔》中“台下叫好声”延续至今 四、乡村振兴的“戏外之功”戏曲下乡不仅是文化传承,更成为乡村振兴的“催化剂”。丹水社区通过戏曲活动促进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,李桂织等妇女在“家政服务班”学习技能后组建“月嫂团”,实现家门口就业。正如村民崇莉所言:“现在大家通过看戏、跳舞熟悉起来,社区更有家的感觉了。” 竹林关镇与丹凤剧团的“戏韵情缘”,正以传统艺术为笔,描绘出乡村振兴的多彩画卷。当梆子腔再次响彻山谷,不仅是文化的回响,更是新时代乡村文明的生动注脚。 |